<strong id="q3uk6"><source id="q3uk6"></source></strong>
  • <button id="q3uk6"><acronym id="q3uk6"><input id="q3uk6"></input></acronym></button> <dd id="q3uk6"><noscript id="q3uk6"></noscript></dd>
    <em id="q3uk6"></em>
    <tbody id="q3uk6"><center id="q3uk6"></center></tbody>
    <span id="q3uk6"></span>
  • <dd id="q3uk6"></dd>
    
    
    1. <rp id="q3uk6"><object id="q3uk6"><blockquote id="q3uk6"></blockquote></object></rp>

    2.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最新動態

      粵港澳高校密集互動,重啟“雙向奔赴”

      2023年03月13日 來源:南方+

      [ ]

        粵港澳高校,正在重啟“雙向奔赴”——

        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后,粵港澳高校之間的跨境訪問行程迎來“井噴”,尤其圍繞人才培養等辦學重點推進深化合作,不少新的協作成果落地生根。

        香港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掀起熱潮,其中本科畢業于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山大學6所大灣區高校的畢業生,可獲簽證到港發展。

        人才是城市、區域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大學建設發展的競爭力體現。粵港澳高校密集互動,是什么新節奏?將帶來哪些利好?

        

        今年以來,不少粵港澳高校已經行動,出現新的互動節奏——

      圖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微

        2月下旬,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簽署《關于進一步深化合作的補充協議》,將支持港中大(深圳)擴大辦學規模,并通過政府投資渠道為港中大(深圳)建設新增校舍,以及支持兩校園合作重點布局多個學科專業。

      圖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官微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在半個月內開展了三次訪問交流,港科大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玉如十分感慨:“穗港交流已消除疫情影響重回正軌,兩校定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實現雙贏?!?/p>

      圖源:深圳大學官網

        在建校40周年之際,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率團先后參訪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推進深圳大學赴港辦學項目落地,達成廣泛共識和多項合作成果。

        率香港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團一行50余人到港科大(廣州)考察時,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未來粵港教育交流合作空間很大,可以在多個方面進一步加強……”

        通關重啟,灣區高校便頻頻互動,大力推進交流與深化合作,其往來需求之強勁可見一斑,向外界明確釋放了信號——

        大學搶抓發展機遇、錨定目標乘勢而上,灣區高等教育或將很快開啟高質量融合、發展共贏的全新局面,重新迸發生機與活力。

        

        當前,全國各地接連出臺“攬才實招”,推動各行各業開放交流,力度不可謂不大。

        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窗口,粵港澳大灣區秉承先行先試,重點瞄準粵港澳之間的規則機制對接,推動利好政策陸續落地,拓寬、加深人才交流與合作方面的聯通。

        一個月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正式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科研、文教、衛健、法律等6類人才均可申請1—5年人才簽注,有效期長且不受往來次數限制,將有效解決現有困擾內地人才往返港澳的阻礙。

        搭平臺、促交流,人才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7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時越來越多代表委員和公眾目光逐漸將關注焦點從基礎設施“硬聯通”轉向人才往來、平臺對接等“軟聯通”探索。

        “高等教育之于粵港澳大灣區,正是一座溝通未來跨區域經濟、社會合作和發展的橋梁?!辈簧賹<覐娬{,作為人才生長沃土,大學要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向內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借助交流合作渠道逐漸暢通的利好,在人才培養這項長期性工程中下足功夫,才能真正為大灣區融通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資料圖片

        推進粵港澳三地開展更深層次的教育交流合作,形成更大發展合力,是事關粵港澳大灣區的長遠發展的關鍵。

        “三地教育特色鮮明、互補性強,存在較大合作空間?!?/strong>《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一書指出,當前,粵港澳三地各院校之間所建立的合作關系和策略性聯盟,其層次和深入程度在整個高等教育界來說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現行運作機制也相對孤立。建議通過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聯盟”等方式,開展深層次合作,促進相互借鑒、優勢互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

        

        香港吸引人才,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首位。

        去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出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廣泛招攬高薪、高學歷人才。

        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即可獲得申請資格、到香港謀工作:申請前一年年收入達250萬港元;獲全球百強大學頒授學士學位,并在過去5年累計至少三年工作經驗;面向同樣畢業于全球百強大學但工作經驗少于三年的申請人,亦開放一萬個年度配額。

        由此引進的人才可獲兩年逗留期限,期間可自由從事及轉換工作,無須事先取得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批準。

        廣泛招攬來自全球百強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從入選大學名單來看,符合條件的內地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中山大學宣講時直言,希望借此為香港擴大人才庫。

        香港還同步優化現行多項人才入境計劃,比如以計分制為審批基礎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取消年度配合、簡化申請審批程序等,并通過制定“人才清單”重點吸納本地短缺的專業人才。

        這意味著,香港大大放寬了人才簽證門檻,開啟引才“綠色通道”,從長期公認的“留港難”轉向“搶人才”。

      資料圖片

        “這次的門檻比以往都要‘友好’,可以說是很有誠意了?!辈簧偃塑S躍欲試。數據顯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推出僅一個多月,就有超萬人申請,半數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申請獲批的成功率高達95%。

        不過,隨著如今各地經濟加速發展、配套措施愈加完善,也有不少人仍保持觀望:“內地的發展機會同樣充足,香港新政只是增加了就業選擇空間?!?/p>

        誰擁有人才,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先機,已然成為城市、區域發展共識。

        

        引才聚才,更關鍵是要育才。

        新形勢下,粵港澳高校紛紛思考: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否有新的視角?如何拓展深層次合作更好培養人才,真正實現教育融合發展?

        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合作發展從協同到融合,把大灣區教育建設成為發展的共同體,是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的新階段、新境界。

        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建設人才高地,包括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在招生就業、培養培訓、師生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等。

        2020年底,教育部、廣東省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持續推進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要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國家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明確了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方向。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效應已逐漸發揮更大的輻射作用,港澳與內地大學交流合作的視野更寬更廣——

      圖源:澳門大學官微

        不久前,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率代表團前往中國人民大學,雙方就學術合作、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面開展座談,進一步整合資源?!拔覀儗⑷嫱卣菇涣?,尤其深化人文社科領域合作,共同推動愛國愛澳優秀人才的聯合培養,以及創造更多學術科研成果,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彼斡廊A說。

      圖源:北京大學官網

        同期,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率團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就促進京港大學聯盟發展、落實教育部“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師生交流計劃項目”框架合作、本科生聯合培養、師生交流互訪、科研協同創新等議題開展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推動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合作。

        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先哲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應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尤其是給予粵港澳三地高校在合作伙伴、學科專業設置以及辦學模式等方面的更多選擇,加強辦學自主權的銜接與對接,打好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的制度基礎。

        “大灣區擁有世界級別的創新環境和條件,應有底氣和自信去探索如何辦出以競合促融合、以融合促創新的大灣區高等教育模式,并帶動全國更多區域甚至世界范圍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革新?!标愊日苷f。

        粵港澳加速互通、利好疊加,大學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教育深度合作空間愈加廣闊,融合發展未來可期。

       ?。ㄓ浾?nbsp;姚昱旸)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