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香港累計在粵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1萬家。
香港位于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是國際金融商貿中心的世界大都會,是一個生產力強、創意無限的城市。香港陸地總面積達1106.34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約260個離島)組成。圖為維多利亞港兩岸建筑物。
香港堅持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提倡兼奉行自由貿易,投資制度自由開放。香港法治體制完善、資金自由流動、規管制度清晰,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奉行簡單低稅制。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夜景。
香港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國際集裝箱港口之一,也是全球供應鏈上的主要樞紐港。香港港目前有80多條國際班輪每周提供約500班集裝箱班輪服務,連接香港港至世界各地500多個目的地。圖為香港港。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各方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圖為香港灣仔。
香港是主要的國際和區域航空樞紐。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貨運樞紐,也是十大最繁忙客運機場之一。超過120家航空公司提供航班由香港飛往全球逾220個航點,當中約50個位于中國內地。
香港在創科發展的表現在國際上得到肯定。在《2020年世界數碼競爭力年報》中,香港的全球排名躍升至全球的第5位,在與科技基礎建設有關的全球排名,也由第18位上升到第7位。2020年發布的“數碼智能指數”報告中,香港分別于亞太區及全球排名第二及第三,位列全球最先進數碼經濟體之一。香港將進一步落實智慧城市藍圖,額外撥款推出5年“杰出創科學人計劃”。圖為香港科學園。
香港和深圳優勢互補,聯手共同服務大灣區創科發展。香港與深圳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科創園區和位于落馬洲河套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澳門,簡稱“澳”,位于中國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澳門陸地面積32.9平方公里,總人口67.96萬人。由于澳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所以澳門文化是有深厚傳統內涵的中華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為特質的西方文化共存的并行文化,是一種以中華文化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圖為澳門西灣湖一帶景色。
澳門特區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制度,保障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關政策,均以《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為依據?!耙粐鴥芍啤?、“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成為澳門人身體力行、習以為常的社會行為和政治文化。圖為2020年10月1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金蓮花廣場隆重舉行升旗儀式。
澳門經濟外向度高,貨物、資金、外匯、人員進出自由,也是區內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具有單獨關稅區地位,與國際經濟聯系密切,更與歐盟及葡語國家有著傳統和特殊的關系。圖為2020年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
旅游業是澳門重要的經濟支柱。按照把澳門建設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長遠目標,特區政府旅游部門以新定位為主軸,開展對旅游政策和措施的調整工作,從推廣、旅游規劃、旅游產品與活動、行業管理、培訓與質量管理等方面,推動旅游業持續和健康的發展。圖為澳門大三巴牌坊。
2020年,是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的開局之年。澳門全力投入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大局,與珠海之間路相連、關相通、心相親,規則銜接屢屢破冰,產業項目“全面開花”,珠海橫琴澳資企業超3500家。截至目前,粵澳合作產業園已有25個項目供地,24個項目開工建設,累計投資總額792.7億元。圖為粵澳深度合作區中的橫琴金融島。
作為內地與澳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項目,橫琴新口岸的正式通關,開啟了粵澳合作新的發展階段,也為琴澳兩地往來架起了一道便捷橋、連心橋。圖為橫琴新口岸。
澳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支持粵澳中醫藥科技合作,加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圖為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澳門現有4所公立及6所私立合共10所高等院校,澳門大學作為澳門第一所中國人創辦的大學、第一所公立大學,是現唯一的綜合性公立大學,在澳門高等教育和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開展合作進程中擔當重要角色。圖為澳門大學。
廣州簡稱“羊城”,是廣東省省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具有2200多年歷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中國歷史最悠久且唯一從未關閉過的對外通商口岸;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譽;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42.14%;被聯合國評為“國際花園城市”;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廣州總面積7434.40平方千米,2022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1873.41萬人。
2022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8839億元,同比增長1.0%?!?+5”戰略性新興產業合計實現增加值8878.66億元,比2021年增長1.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8%。民營經濟增加值11719.40億元,增長0.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0.6%。
廣州不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2022年,廣州入選國家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國家首批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汽車產量突破300萬輛、穩居全國城市第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8%。主導產業汽車制造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全年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4.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出勢頭良好,實現產值、產量分別為446.61億元和31.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
2022年,廣州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躍居全球第十,廣州實驗室重大科研任務取得顯著進展,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入軌運行,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突破10萬件,增長26%,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3萬家、創歷史新高。新增全球“獨角獸”企業9家,增量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一。
目前,廣州正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與深圳攜手實現“雙核聯動、比翼雙飛”,牽引帶動全省發展。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為廣州特別是南沙的發展擘畫了新藍圖。
廣州海陸空交通便利,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持續增強,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擁有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近年來,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區三期、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相繼投入使用,貨物、集裝箱吞吐量提升到全球第四、第五位。高鐵班次、廣州南站客流量均居全國第一。
廣州擁有中國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機場、國家級樞紐機場之一——白云國際機場。2022年,白云國際機場旅客量達到2610.9997萬人次,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
廣州屬于丘陵地帶,背山面海,珠江及其眾多支流貫穿整個城市。廣州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四季長春,植被層次豐富,有“花城”美譽。
廣州的“早茶文化”已成為城市名片。在廣州,走進茶樓嘆“一盅兩件”是老廣不可或缺的日常,也是傳承已久的嶺南風俗。
深圳別稱“鵬城”,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毗鄰中國香港,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潤宜人,降水豐富。40多年來,深圳從落后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
2022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32387.68億元,同比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約9000億元,增長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08億元,增長2.2%。進出口總額3.7萬億元、增長3.7%,其中,出口增長13.9%,總量連續30年居內地城市首位。
2022年,深圳進出口總額3.7萬億元、增長3.7%,其中:出口增長13.9%,總量連續30年居內地城市首位。
創新是深圳的基因。深圳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被評為“全國創新創業環境最優城市之一”。 據統計,2022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49%,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7.25%,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94.0%。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43家,總量2.3萬家。深圳高新區綜合排名全國第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城市首位。
深圳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 書寫了城市化、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建設奇跡。深圳致力于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涌現出以華為、比亞迪、騰訊、大疆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創新企業。
深港澳合作更加緊密。2022年,新孵化港澳創業團隊53家,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備案執業范圍擴大到18類,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建成啟用。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全面深化。2022年,前海累計75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
同時,深圳依托前海、河套等重大戰略平臺,在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金融、法律、教育、醫療等領域攜手香港開展務實合作,增進兩地民生福祉,幫助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深圳作為“國際花園城市”,正在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市民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
珠海區位優越,瀕臨南海,東與香港水路相距36海里,南與澳門陸地相連,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珠海市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遼闊,海島眾多,全市領海線以內海域面積9348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224.5公里,擁有大小島嶼262個,其中有居民海島10個,無居民海島252個,是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積最大的城市。
珠海是我國重要的口岸城市,設有拱北、橫琴、青茂、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珠澳跨境工業區5個陸運口岸,九洲港、灣仔港輪渡客運、珠海港、斗門港、萬山港5個水運口岸,共10個國家一類口岸,是僅次于深圳的中國第二大口岸城市。
2022年,珠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045.5億元、增長2.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6.37 萬元,比上年增長 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0.8億元、增長6.9%(全省排名第一);工業投資593.8億元、增長56.4%(全省排名第一),制造業投資522億元、增長81.6%(全省排名第一);高技術制造業投資305.7億元、增長89%;外貿出口1928.7億元、增長2.3%。
珠海的交通網絡不斷完善,拱北口岸與澳門陸地相連,九洲港到深圳和香港只需一個鐘頭;廣珠城際鐵路則串聯起廣州、佛山、中山、珠海四座城市,最快只需41分鐘即可從廣州抵達珠海。港珠澳大橋竣工后,珠海成為內地唯一與香港、澳門同時陸路相連的城市。
珠海積極推進珠澳合作,粵澳合作產業園、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平臺的集聚效應不斷顯現。
珠海不斷推動產業發展強核賦能。2022年,全市共2304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1%,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家、增長2倍。新增省重點實驗室3家、省新型研發機構5家。
珠海山水相間,陸島相望,是全國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環境一流。
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毗鄰深圳、香港、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與廣州共同構成“廣佛都市圈”。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原滋原味的廣府文化,富庶豐厚的社會經濟,貨如輪轉的商業氛圍,佛山當仁不讓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鎮和“天下四大聚”之一,粵菜、武術、陶瓷等傳統文化聲名遠揚,向世人展示這座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佛山堅持制造業立市、興市、強市,逐步建立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2022年,佛山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2698.4億元、比上年增長2.1%
佛山依托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承東啟西的區位特點,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制度規則“軟聯通”,深化與廣深港澳對接合作,助推珠江口兩岸協同發展,強化對粵西及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
佛山是國家創新型城市,近五年財政科技投入累計400多億元,在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生態環境營造上不斷突破,構建“人才引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應用”協同創新體系,促進全球創新資源加速集聚,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佛山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動城鄉空間優化和形態重塑,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打造“半城山水滿城綠”的嶺南水鄉風貌,為市民游客提供高品質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惠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東接汕尾市,南臨南海,與深圳市相連,西南接東莞市,西交廣州市,北與韶關市、東北與河源市為鄰。
惠州歷史文化悠久,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廣東漢劇、漁歌、山歌、舞龍、舞獅、舞春牛、瑤族的舞火狗等文化活動盛行,民間文化多姿多彩。
2022年惠州地區生產總值為5401.24 億元,比上年增長 4.2%?;葜菡龢嫿ā?+1”現代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聯動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培育生命健康產業。其中,惠州的綠色石化產業發展成果顯著,大亞灣石化區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形成了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高端石化產品為主線的上中下游全面發展的石化產業格局。
近年來,惠州大力發展交通建設,在惠城中心區打造“兩環十射”快速進出城路網體系,實現惠城中心區與高速出入口15分鐘內聯通。
惠州全市規劃建設了8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大園區大平臺快速發展。大亞灣開發區連續4年蟬聯“全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仲愷高新區獲評省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特色產業園,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獲批省級高新區。
東江、西枝江在這里交匯,滔滔江水里,流動著一個個惠州人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碧水漣漣,楊柳依依,點綴出惠州無與比擬的嫵媚溫柔;崇尚自然,呵護生態,創造出惠州得天獨厚的宜居環境?;葜萆鷳B環境優美,依山伴湖、擁江抱海。
城在湖中,湖在山中,不出城郭可獲山水之怡;推窗見水,開門看綠,身居鬧市亦有林泉之趣?;葜菔冀K堅持生態優先,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東莞,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處廣州之東, 盛產莞草而得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努力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強化現代優質生活的服務功能。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臺等抗英古戰場遺址、可園、袁崇煥故居等人文古跡……無一不展示出一個源遠流長、激情奮進的東莞。
東莞經濟實力穩中有進,2022年東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11200.32億元,比上年增長0.6%。固定資產投資、社消零總額保持正增長,市場采購、跨境電商分別超過700、800億元,保稅物流接近3000億元。
2022年,東莞大力發展新的產業支柱,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擴容至80平方公里,推出六大標準化產業片區,高規格舉辦全球招商大會。引進10宗30億元以上特大產業項目,實際投資突破1700億元,增長5.6%。新型顯示、新能源裝備、生物制藥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2%、9.6%、11.3%。
東莞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全面鋪開深江鐵路和深惠城際東莞段建設,積極爭取佛穗莞城際、廣深中軸城際連接松山湖。2號線三期、1號線一期加快推進?;㈤T高鐵站、東莞火車站TOD項目進展順利。莞深、?;⒏咚俑臄U建工程動工,莞番三期、獅子洋通道建設加緊實施,濱海灣大橋建成通車。
2022年,東莞引進戰略科學家團隊實現零的突破,散裂中子源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東莞納入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試點。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52.4%、提升5.2個百分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26家、省創新科研團隊增至40個,均排名全省第3。
東莞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跑出加速度,是國際花園城市。長夏無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差振幅小,季風明顯。東江、石馬河、寒溪水這三條主要河流為東莞帶來?;~塘河網水鄉風情。
伶仃洋畔,偉人故里,山海交匯處,珠三角腹地,一顆璀璨的明珠冉冉升起,這就是中山,中國五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中山毗鄰港澳,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總面積約1784平方公里。
中山市下轄15個鎮、8個街道,區域內含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個經濟協作區——翠亨新區。
2022年,中山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1%,居全省第一。進出口總額增長3.9%。157個增資擴產項目動工建設,計劃投資總額252億元。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占比分別提高到27.2%、36.7%。
中山正加快建設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南沙港鐵路、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中,“四縱五橫”“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日益完善,加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2022年,中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600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占比提高到65%。中山國際人才港建成啟用,人才雙創基金注冊成立,培育引進“中山英才計劃”首批特聘人才236人,省市級創新創業科研團隊增至63個,博士、博士后平臺增至89家。
在生態環境方面,中山全市共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64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65.3平方公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2.75萬畝。建成36個森林、濕地主題公園,建設自然保護地20個,面積共11011公頃。2022年,中山完成高質量水源林種植434公頃、新造林撫育513公頃。
這里暢達四?;萃ㄎ逯?,無數中山英才異地創業,落地五洲生根四海,用勤勞智慧、開拓進取譜出一曲曲輝煌華麗的創業頌歌;功成名就之后的他們四海一脈,情系故里澤披家邦,唱響了“華僑之鄉”的美名。
江門位于廣東省中南,珠三角西翼,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江門全市陸地面積9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886平方公里。美麗潔白的沙灘、星羅棋布的海島,奏響了江門濱海的動人樂章。江河與大海鑄就了江門開放的品格,鋪就了江門發展的歷程。
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著名的“中國僑都”。今年5月,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在中國僑都江門舉行。海內外近700名嘉賓齊聚一堂,共敘鄉情友誼、共商合作良策、共謀灣區發展。
2022年,江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3.41億元,增長3.3%、排全省第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4%。
江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處于“承東啟西”的位置,正全力構建互聯互通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2022年江門基礎設施投資近540億元、增長10.4%,深江鐵路全線動工,中開高速江門段、江門大道南東線通車,珠肇高鐵江機段、黃茅??绾Mǖ?、銀洲湖高速、國道G240、G325改擴建工程扎實推進,
江門正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進入設備安裝階段,江門雙碳實驗室獲批籌建省實驗室,2022年,江門9個科技項目獲國家、省科技計劃立項,高企數量超2600家、增長超20%。
黃茅??绾Mǖ拦こ陶诨馃峤ㄔO中。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香港—珠?!T—粵西大通道,有利于發揮港珠澳大橋的功能,促進珠江口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集聚,對強化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江門強力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發揮鶴山、臺山毗鄰廣佛、港澳的地域優勢,主動承接先發地區人口、產業、服務功能轉移,朝全國百強縣努力進發。
2022年江門人才資源總量達93.05萬人,高層次人才9970人、增長17.4%,新增14人入選國家和省級人才計劃,新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臺23家。
江門的海域、岸線、海島、港灣、灘涂、旅游、漁業等資源組合優勢十分明顯。全市領?;€以內海域面積2886平方公里。沿海岸線約420公里,島嶼岸線約400公里,水深小于5米的淺海灘涂面積約140平方公里。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許多小動物在此安家。
東方欲晚,西江流域,一座千年古城綻放耀眼光芒,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在這里交匯,源遠流長,川流不息,這就是吉祥喜慶之域、幸福開始之城——肇慶。肇慶位于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肇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肇慶有2200多年歷史,曾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雙擁模范城等稱號。
走進肇慶,不經意間就會闖進大片的青山秀水,瞬間被林蔭花雨、湖光山色攬入懷中,在一片醉人的綠意中,被溫潤的心情變得格外柔軟起來,城市與大自然的距離咫尺親近,心底煩躁與恬靜轉換也毫無痕跡。
2022年,肇慶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05億元、同比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0.83億元、增長9.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
近年來,肇慶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全面加快。2022年肇慶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1.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8.7%。軟硬聯通持續完善,馬房大橋竣工,東進大道全線貫通,廣湛、珠肇、深南高鐵肇慶段加快推進。
2022年,肇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137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突破50%,新認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獲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立項資金創新高。
肇慶加快產業強市建設步伐,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全力做大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新型儲能產業。大力支持小鵬汽車引領發展,加快配套零部件產業園、智能駕駛測試等項目建設,打造肇慶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城。2022年,肇慶全市主導和特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到1168家,實現工業產值3619億元、增長5.8%。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超700億元、增長50.6%。
主辦單位: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單位:南方新聞網
Copyright ? 2019 www.kaylafpho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備案號:粵B2-20050252
提示:為達到最佳體驗效果,建議使用IE10或以上版本的瀏覽器訪問本網站。
掃碼分享
掃碼關注微信